设为首页 加入桌面 政府邮局
甘南新闻  省内新闻  国内新闻  藏乡资讯  甘南政务  投资甘南  民族教育  人文甘南  健康卫生
甘南旅游  生态甘南  农牧家园  幸福甘南  风光摄影  藏传佛教  甘南史话  专题专栏  媒体矩阵
市县 合作市 夏河县 临潭县 卓尼县 舟曲县 碌曲县 玛曲县 迭部县   人民日报藏语版 甘南日报藏语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甘南史话 > 正文  
陈克仁:宋代甘肃铁城觅踪
2015-08-07 09:16:37   来源:中国甘南网
点击:
 
 宋代甘肃铁城觅踪

 陈克仁

  梨园——宋代铁城旧址

  宋代铁城的史料中有“果庄又以兵三万据铁城,收贝斯结、罗斯结族以临青唐”(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那曾经的铁城是什么样子?城郭有多大?我在查阅了诸多历史文献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宋元祐二年(1087年)五月癸丑前的铁城,《青唐录》是这样记载的:

  “鄂特凌古(阿里骨)初立,以为朝廷畏己,乃与夏国伪相梁叶普通约,以熙、河、岷三州还西番,兰州定西城还夏国,果庄又阴以印信文字结汉界熙、河、岷、秦、阶、文、龙、威、茂州、通远军属户为内应,三月,遂举兵寇洮州,掳赵醇忠,又杀属户大首领皇城使经干穆等数千人,驻兵常家山,分筑洮州(铁城)为两城以居,北城周四里,楼橹十七,南城周七百步,楼橹七,跨洮为飞桥。”

铁城及附近设施遗址(李城绘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唐宋时期,吐蕃在河湟域内的地方建制中并无“洮州”,有关史书中提及的“洮州”即指铁城。据记载,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又复置洮州,仍为洮州临洮郡。州置、郡置、县置均在今临潭县城关,仍隶于陇右道。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洮州临洮郡及临潭县、密恭县均陷于吐蕃,吐蕃称临潭为临洮城”(《临潭县志》),“宋熙宁五年,以熙、河、洮、岷、通远军为一路,各置帅,时未得洮州。元符二年,尝得之,寻弃不守。大观二年收复,改临洮城仍旧为洮州”(《洮州厅志》 清·光绪版)。岷县文史资料第五辑《铁城考察录》中提到:“有些史书,如《西夏纪事本末》,今《临潭县志》、《卓尼县志》的有关条目中提到鬼章时‘洮州’即指当时的铁城,二者不可含混”。站在曾经的铁城堡遗迹所在地,而今的岷县维新乡高庙坪,极目西眺,唐宋时期的古铁城尽收眼底。“铁城四寨”小盆地中央那块高高隆起、极其醒目的地方,就是古铁城的主城——“梨园古城”。

“铁城四寨”、梨园古城及铁城堡遗址( 李振翼绘制)

  有关考古资料记载,“梨园古城”坐落在蛇头山与照山之下、洮河之滨,有王旗、中寨、梨园、磨沟四村呈半月状环城而建。其城正南和西南距梨园、中寨村各100米有余,正西与正东距乡政府所在地王旗与磨沟村各300米,东北距洮河300米有余。“梨园古城”遗迹西南略高,东北渐低,呈不规则长方形,西南边保存较为完整,基本在一条直线上,实测全长144米,(距公路39米);东南边在基本直线上,为125米,估计被破坏的为40米,全长约160米;东北边现已消去大部,由东至北愈来愈严重,现存不规则边呈漫阶梯状共有5段,长度分别为26米、7米、30米、33米和22米;西北边中段仅有49米的直线段,北段已不可觅,西段为阶梯状,两段分别为30米与38米,与西南边相连。它应为古城原基础,而城墙已不可觅,皆因此城在废弃后,便在其上修筑庙宇所致。据称现在被平整为梨园村的农田原基上,建有之庙称“谢家庙”,是为纪念明代开国将领而建的。古城基外垣边东、西两处,有古遗迹堆积层两片,附着在边沿之上。民间传说“铁城四寨”原是吐蕃鬼章王之驻地,在今梨园村建有鬼章王金銮殿,故有梨园殿之称,至今在村西南角有“殿底下”地名之称谓。由“殿底下”“向北通过谢家庙城堡(梨园古城),直抵前向碱沟,就是章城崖,现已被农基建田填平,即为铁城之废墟,有大量瓦砾堆积物,直至川地沿前的台地前沿之沟岔处尚有大量粗细绳纹陶建筑物和生活用品残片。这便是洮岷两地广为传说盛行一时的铁城和铁州城。”(李振翼《甘南藏区古城勘考》)

今日铁城川(现临潭县王旗乡)所在地(陈克仁摄影)

  我用正常步量的方式对“梨园古城”遗址实地进行了测量,在七百步左右,七百步约合600多米,基本和李振翼先生的考证结论相吻合,这即为《青唐录》中记载的铁城“南城”。而古城紧邻的北部地势略低的那一片宽广的平地,西起中寨河沟边东至磨沟村边缘,其长度约在600米左右,而“梨园古城”遗址北至洮河边的悬崖间,距离应在400米左右,这块土地周长约为2公里,结合李振翼先生关于章城崖遗迹的考证得知,这片土地应为《青唐录》中记载的铁城“北城”。

  这里需要表明的是,从李振翼先生关于“梨园古城”的考证可以得出结论,“梨园古城”即是史料记载的宋代铁城。长期以来,史志界和考古学界普遍认为铁城在岷县,“铁城,即铁城堡。宋置,金因之。元置铁州。故治在岷县城北80里,即今维新乡元山坪上。古城遗址尚存。城内旧有城隍庙。”《岷县志·故城遗址》也曾有人以《岷县铁城:一座走入苏轼笔下的洮河古城》(据《兰州晨报》)为题,对铁城予以专题报道。我以为,李振翼先生关于“梨园古城”即是宋代铁城之结论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合并《青唐录》中关于铁城构筑及其规模的记载,完全可以甄别铁城的准确方位,匡谬以往相关文字报道中关于铁城属地的真伪,还原宋代铁城固有的历史地位。

  已经出版的关于铁城的考古史料中,对地处高庙坪的铁城堡也是有真实记载的:铁城高庙古城经1958年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大破坏和农田基建,今已夷为平地,幸有两处取土量方标志,再加上城垣土质各异,长出庄稼黄绿不一,尚可窥其全豹。高庙在现今区划上归岷县管属,它的东北是维新乡的元山坪,当年也有小堡建筑于其上,致使形成当地堡寨群中之一员。高庙原被古城垣墙包围,呈长方形,从南向北略向东,农建时,所留北墩呈上削下丰之圆柱状,高约6米,下部有1.1米的原土层,夯土层清晰可见,其厚9厘米~21厘米,底部周长10.9米。其墩还是古城“大山门”(即大城门)墙垣闕口之西垣。南墩被削制成不规则圆形。高4.2米,底周长11.1米,有夯土层的为2.4米,余皆为原土层夯土层,厚9厘米~21厘米,在背面的夯土层中含有碳屑、碎瓦、破瓷片、石灰和烧土等。该城址依土质及植物生长颜色辨认测量,东西两垣长107米,南北为75米,另在两土墩周围乱置有四方石件。

  本人在拙作《话说铁城》中对铁城与铁城堡的设置与构筑时间已作了明确交代,设置于北宋“熙宁十年”的铁城堡断然不会发生熙宁九年和十年的铁城之战,也难以容纳鬼章的“三万官兵”及大量的居民生活,何况饮水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这自然而然就让人联想到了“铁城四寨”就是铁城的固有城池。

  “梨园古城”之北是百丈悬崖,崖下既是滚滚西流的洮河水。河之北岸现为岷县辖地,古为熙州辖地。洮河是自然形成的天险,只要越过洮河便可纵深进入广大农区和更远的中原大地。我想“跨洮为飞桥”,指的应该就是架在洮河上的桥梁。“跨洮”之说极易理解,但“飞桥”是如何“飞”起来的缺少史料记载,也难让人推断和疑猜。我想,这桥应该是架在洮河上的浮桥,因桥的一端置于百丈悬崖之上,看起来有点凌空飘逸,大有“飞”的意境,所以称之为“飞桥”。

铁城遗迹所在地(陈克仁摄影)

  关于“铁城与铁城堡”的关系,铁城四寨(海拔在2208米~2216米之间)“前临洮河,背依大山,是理想的驻兵屯守地”,“而铁城高庙则是鬼章夏季时节居住的避暑宫旧址。”(李振翼《甘南藏区古城勘考》)驻扎将士,民众生活,需要有充足的粮食和水源储备,我以为李振翼先生的推论是真实可信的。吐蕃时代,无论是藏人还是西番(羌族)均有逐水草而居的习俗,居住地也有“冬窝子”和“夏窝子”之说,这便让人进一步联想到铁城“梨园”(实际上冬季居住的宫殿)一名及铁城为何要称之为“梨园古城”的缘由了。如果把它与“梨园古城”北段的“鬼章王金銮殿”联系起来,就更具说服力了。那象征王权的“鬼章王金銮殿”实际上就是鬼章称王时期的办公场所,梨园也就是梨树果园,实际上是供鬼章消暑纳凉和排忧解愁的场所。

铁城人家(陈克仁摄影)

  “铁城”一名来历并无确切记载,李振翼先生推断,铁城应建在“铁城四寨”产生之前,即筑城在先,铁城之名及“铁城四寨”均为后续之事。因为这里气候温和,水源充裕,物产丰厚,交通便捷,加之马蹄形的盆地宽阔平坦,临河的断臂悬崖又可以成为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这里又是汉番交汇的险关隘口,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绝佳之地何不让人青睐,事实上半独立的吐蕃地方政权及后来的鬼章政权没有理由不经营它。正是它固如金汤的险要之势,先是称之为“鬼章王城”或“梨园城”,后为了突出其险要之势,遂更名为“铁城”。试想一下,那曾经高据突兀地势之上的铁城南北两城,连绵600多米,城墙高耸,楼橹凌空,城内屋舍俨然、街巷纵横、人头攒动,高大殿宇错落有致、嵯峨壮观,又有横跨洮河的飞桥将南北两岸连成一片,周围则是葳蕤的青山、葱绿的田野、繁华似锦的果园和淙淙流淌的溪流,那气势是何等的壮观?那景致又是何等的令人心醉?此情此景,如果让深居草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不心动神摇那就非常奇怪了。

  边墙和烽燧

  在铁城,还有许多与之相辅相成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先说铁城边墙。从古洮州,即现在的临潭县一路往东,进入铁城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铁城边墙。铁城边墙于我有太深太深的感情。童年时代,边墙是我虚幻的想象,乡亲们关于铁城的种种传说如雷贯耳;初中时代,边墙是我跟随大人“战天斗地”、“治穷治愚”的战场,酷暑严寒,乱石林立的边墙河曾经被改造为“上等良田”;高中时代,边墙是我回家路上的伙伴,亲人般的温暖驱散了我的诸多孤寂和畏惧;而今,边墙日渐残败,千年的风光一去不复返,成为我挥之不去的念想。

  铁城边墙已经成为一道遥远的景致了。站在边墙起首王旗村头九甸峡库区边,湖水浩渺烟波起,映日景致难见城,曾经的边墙已经踪迹难觅,唯有恣意流淌的王旗河和深深残迹的王旗巷头所拥戴着的那长似巨龙的台地,仍旧静静地躺在铁城的边沿,舒展着腰姿惬意地享受着晚春的煦暖。

  边墙其实并不全是墙,大多是遇河筑墙,山脊凿壕,“墙”仅限于边墙河有之。史料是这样描绘的:“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龙元乡(现与原陈旗乡合并为王旗乡)的小河出沟处,有南北两山间夹筑的夯土版筑的跨河而设的暗门口子,名曰‘土桥暗门’口子。它是宋明两代洮岷两州的重要关隘。它跨涧爬山,只登宋家湾梁上,并筑有东南长59.5米、东北宽30米的垣墙……垣墙破坏甚残,其高6米,宽1.6米,夯层14厘米~16厘米,西南垣高5.5米,宽4米,夯土层14厘米~16厘米间。其周有短墙。”(李振翼《甘南藏区古城勘考》)那它是何以抵挡番兵入侵的呢?这还要归功于筑在盘龙上首的高高的烽燧和铁城周围的卫星小堡。就烽燧,李振翼先生这样作了记载:“烽燧距暗门约1.5公里,地处宋家湾梁顶端。该梁较窄,视野开阔,可见洮岷两地附近许多乡镇,如维新、堡子(岷县)与磨沟、坪子堡等地带。烽火台高4米有余,台下面宽5.7米,顶长3.4米、宽2.6米。其梁顺脊而行,中穿洮岷两县边界山脊,掘沟而进,并设有墩台多座越两县村庄,最后直抵三岔沟的高楼子村下岷县的关上村的熟羊城。”

  也有人曾经考证,铁城周围的卫星堡,除铁城堡外均为明清产物,李先生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上数堡(指铁城周围‘坪子堡’、‘山城堡’和‘新城堡’等卫星小城堡)建造年代虽然时间不长,但从出土文物、地形和有关传说看,为原来残迹,或在原迹上所建,其城堡不可不述。”这充分说明,铁城的防御工事并非单打独斗,而是相互映衬、互为补位的,一旦遭遇战事,它的每一个看似独立的架构均能发挥超常的作用。

  土桥和暗门

  史料中关于铁城土桥、暗门的记载实在是不胜枚举,但其记载却颇失真实。通常情况下,史料中的土桥即指现今边墙河边搭在磨沟河上的小桥,因其在并排捆绑着的几根原木之上填置了泥土,故谓之“土桥”;而对暗门地处何处,又作何形状提及的甚少。这里有必要作交代。 

  暗门、土桥和土桥暗门堡寨是一组密切关联的铁城遗迹。从洮州而来,过铁城边墙边的磨沟河小桥,沿不算陡峭的小径向铁城高庙方向行进一公里许,有一山洪长期冲刷形成的壕沟,那里似曾有路却无法行走,只有绕道别处通行,这就是土桥遗迹。本壕沟现今从高处俯瞰深邃无比,阴森可惧,可古时并非如此。童年时代,我经常跟随长辈去跟柳林集(赶集),在土桥上来回走动甚至戏耍那是常有的事。那时,此壕沟上面是完整的,只在很深的沟底被洪水冲出了一个大洞,平时洪水从沟底通过,而完整的壕沟顶部是可以供人行走的,后来为防不测,便有好心人并排捆绑了的几根原木搭在上面并填置了泥土,这就形成了那个年代代的土桥。我想,宋代的土桥应该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未放置原木时的样子,从古至今愈千年,曾经承载了多少恩怨和兴衰。

  暗门遗迹已难觅踪迹了。据磨沟村近八十岁的李发老人回忆,现在称之为暗门梁梁的地方即是曾经的暗门。这里原来有一个豁口,宽约4米,深约6米余,从土桥往西即可很平缓地通过暗门,只是新中国成立后,维新乡元山坪村要为高庙坪引水灌溉,为修水利之需要将原来的“暗门”封堵填平,并在上面构筑了水渠,暗门遗迹便从此不复存在。

  暗门、土桥既然可以畅通无阻,何称铁城天险?这就说到土桥暗门堡寨了。堡寨位于暗门顶部的山梁梁上,是一座60×30米的古遗迹,平时可以俯瞰来自岷州和洮州的敌情变化,非常时期又可以扼守暗门通道,占据险要之势,为铁城不可或缺的要塞。堡寨遗迹尚在,去年,我因作铁城考察之需要,数次前往堡寨拍照、调查,不仅体味了古时堡寨的险峻,也对古人的奇思妙想产生颇多感慨。

  暗门、土桥和土桥暗门堡寨已渐成历史,但留一段证实的文字于后世,我觉得不仅值得,也非常必要。

  (作者为甘南州政协文史委主任,甘南州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编辑:晓雪
 
固根铸魂 擎旗奋进 甘南州消防救援支队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固根铸魂 擎旗奋进 甘南州...
甘南州喜迎建党100周年“红色腊子口·百年追梦人”主题党日活动在迭部县启动
甘南州喜迎建党100周年“红色...
 
 甘南要闻
· 《达玛花开》获甘肃“红梅奖”剧目奖 今晚八点绽放金城
· 河南省政协来甘南州考察黄河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情况
·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甘南州开展侨务工作调研
· 深明大义的红色土司
· 喜报 | 腊子口战役纪念馆被命名为首批甘肃省铸牢中华民...
· 合作市召开俄合拉旅游标杆村旅游项目运营推介会
· 固根铸魂 擎旗奋进 甘南州消防救援支队推动党史学习教...
· 州委政法委召开2021年度第二次全体会议
· 舟曲:高山之巅藏画卷
· 出发!甘南这块热土珍藏了哪些红色记忆,小编带你探寻
· 努力在知行合一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
· 临潭:“红色驿站”增强乡村旅游发展软实力
 
阅读排行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红军到临潭是战斗...
甘肃甘南:饱经沧桑的陇上古镇,你去过吗?
专访俞成辉:让甘南红色历史文化流传
【甘南党史回眸】宣侠父:甘南草原第一位革命...
【甘南党史回眸】艰苦卓绝的旧城保卫战
探访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地:依山傍水 曲径通幽
【百年党史 甘南记忆】红军长征过临潭
甘南籍红军将领郭如岳(上)
甘南州委网信办组织党员干部赴爱国主义教育示...
甘南籍红军将领郭如岳(下)
市县新闻联播
· 观摩感悟促提升 交流研讨助发展
· 迭部:图哇甲深入尼傲乡督导推进“五无甘南”...
· 迭部:扎尕那,青山翠绿一片红!
· 甘南州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 旅游收入突破74亿元
· 焦维忠深入益哇镇扎西寺调研环境卫生整治及地...
· 好样的,迭部党员志愿者,赞!
· 迭部:凝聚合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 夏河县第18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
甘南图库
  • 丰收的喜悦
    丰收的喜悦
  • 《高原下的橘黄色》
    《高原下的橘黄色》
  • 《阿佳卓玛》
    《阿佳卓玛》
  • 《收获丰收》
    《收获丰收》
  • 招商信息专区
    · 合作市鹿瑞玛休闲旅游体验区建设项目
    · 《洮州情印》舞台剧项目
    · 甘南州携84个项目来穗招商引资
    · 强化三种意识 合作市2016年招商引资...
    · 第二十二届兰洽会迭部成功签约7.91亿元
    · 甘南州第二十一届兰洽会展区获省上两...

    Copyright © www.gannancn.cn 2012-2015 中国甘南网
    投稿邮箱:新闻 zggnwxw@163.com 文化 zggnwwh@163.com
    主管:中共甘南州委宣传部 主办:中共甘南州委外宣办 甘南州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技术支持:浡然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