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桌面 政府邮局
甘南新闻  省内新闻  国内新闻  藏乡资讯  甘南政务  投资甘南  民族教育  人文甘南  健康卫生
甘南旅游  生态甘南  农牧家园  幸福甘南  风光摄影  藏传佛教  甘南史话  专题专栏  媒体矩阵
市县 合作市 夏河县 临潭县 卓尼县 舟曲县 碌曲县 玛曲县 迭部县   人民日报藏语版 甘南日报藏语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甘南史话 > 正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牧区大寨”女支书才让卓玛的故事
2021-07-06 10:08:42   来源:魅力碌曲
点击:
 
  “牧区大寨”女支书才让卓玛的故事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广袤的碌曲草原上,郎木寺公社贡巴大队的女村支书才让卓玛的事迹,于1973年7月14日由《人民日报》以《“牧区大寨”女支书---才让卓玛》为题进行了报道,使全国人民不知道甘肃甘南,却知道了甘肃甘南有个郎木寺公社贡巴大队和女村支书才让卓玛。
  
  1974年,甘肃省委召开全省牧区工作会议,将贡巴大队树立为全省“牧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发出了全省“农业学大寨,牧业赶贡巴”的号召,全国五省藏区纷纷派代表慕名到贡巴大队取经学习,从此贡巴村成了全国畜牧业建设的时代标杆村。
 
  于是,贡巴大队女村支书才让卓玛的事迹,成为新中国建设时期一个响亮的名字。
 
  她带领牧民群众大胆实践种植饲草,培育良种牛羊、推行牧业机械化和科学养畜,把过去靠天养畜的贡巴草原,建设成了享誉全国的水草丰盛、牲畜成群的先进牧场,使摆脱奴隶生活的贡巴大队广大牧民,无论在新中国建设初期的物质极端匮乏时期,还是在十年文革浩劫的动荡岁月里,都过着丰衣足食、自给自足的富裕安定的生活。
 
  她是新中国建设里程中一心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更是新中国藏区翻身农奴建设新中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时代楷模。
 
  一
 
  解放初期的碌曲草原,在世代奴隶社会的浸染下,这里落后封闭,只有部落头人和达官显贵才识文断字,男尊女卑相当严重。几乎没有女人识字,她们在成家后,是家里的主劳力,是生儿育女的工具,过着“打不还口,骂不还嘴”的家庭生活。
 
  在这样的草原牧区,才让卓玛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的女放牧员,是以怎样的人格魅力在当时脱颖而出,成为牧区人民信服和敬仰的传奇?又是以怎样的远见卓识创新引进发展生产力?又更是以怎样的家国情怀下的实干和闯劲,用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带领贫寒交迫的牧民过上富裕安定的生活……
 
  这一个个疑问让从事党史教学的笔者,在敬仰与好奇中,紧扣建党100周年,歌颂党、追念先烈事迹的时机,走进曾经风靡轰动全国的红旗村---今日的郎木寺镇贡巴村进行走访调研。
 
  才让卓玛(1933年—2020年),中共党员,1961年12月任第一任贡巴大队支部书记;是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甘肃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9年4月,才让卓玛当选第九次全国党代会代表赴北京参加大会。
 
  笔者在才让卓玛生前年迈时也因工作的关系,曾几次带着慕名而来的记者采访过她,但身体硬朗的她老人家戴着墨镜,任凭村干部怎样启发式引导,她只是淡淡地用藏语回答说:“那些事是一名党员和村干部应该干的”之后,闭口不谈。
 
  才让卓玛就以这样的态度,拒绝了外界的一切关于对她过去生活的追溯,把自己与改革开放前的牧区生活一起尘封进历史。也因为这个原因,使才让卓玛的事迹在她生活的藏区成了人们记忆中的传奇,销声匿迹在了历史的风云中。
 
  说也怪,过去采访时,从才让卓玛本人到熟悉她的亲朋,都对当时的事缄口不言,可在这次歌颂追溯她的先进事迹调研时,才让卓玛的所有健在的亲朋乡邻,都以无比敬仰与怀念的神情,侃侃而谈才让卓玛的故事。
 
  二
 
  才让卓玛是藏区特定历史时期,涌现出的时代弄潮儿,她的事迹和江苏江阴华西村的村支书吴仁宝一样,用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带领贫寒交迫的村民过上了富裕安定的生活。
 
  今年87岁的贡去乎草,是拥有63年党龄的老党员。她见到我们时胸前还佩戴着党徽,在村干部说明我们的来意后,这位慈祥的老阿妈欢喜地说:“前几天县委组织部的刚看望和慰问了我,还给我戴了这个党徽,今天你们又要把我们的老书记的事迹进行宣传,真是太好了!”
 
  通过交流我们获悉,贡去乎草是比才让卓玛小一岁的闺蜜,她和才让卓玛等5个村里的姐妹,于1958年一起入的党。
 
  1958年是藏区特别敏感难忘的年份。据历史记载,1958年初,为了彻底解放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政府开始向各民族地区推行民主改革之际,废除农奴制、实施土改,部分利益受到损失的土司、头人不甘心就此失去土地和奴隶,他们蠢蠢欲动,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裹挟群众发动武装叛乱,企图抵制民主改革。叛军阻断交通,围攻人民政府,残杀我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解放军11师部队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前往甘南镇压叛乱剿匪。
 
  位处康巴藏区与安多藏区门户的贡巴草原,于是陷入了叛乱与镇压叛乱剿匪的血雨腥风。
 
  贡巴大队的牧民在经历了从农奴到社员身份的改天换地,又在刚刚经历了土司、头人煽动后,不明真相的部分贡巴牧民也参与了叛乱,并与部队进行顽固抵抗,有的人因“淌了这趟洪水”后被抓,有的还在草原上四处流窜,在这样的紧张空气下,贡巴大队社员们人人自危,人人心有余悸,大家在驻扎贡巴大队的部队和各级工作队,在召集群众开展思想教育的会上,都不敢多说些什么,唯恐说错话,做错事。
 
  才让卓玛和贡巴大队的社员们一样,起初怀着忐忑的心情,在接连的思想教育会后,通过工作队的一件件“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实事,认识到工作队的领导和干部们都是说话算数,说到做到的人,内心的害怕和抵触情绪一天天消除,大家日渐在讨论学习时,敢发言,敢说真话和心里话了。
 
  老党员贡去乎草说:“我们几个开会、学习、劳动都很积极,特别是才让卓玛口才很好、胆子也大,一直在工作队组织的各类大小会议上发言,她说得非常好,好像有稿子一样的。有时把过去做农奴时的苦难生活,说得让大家听了都掉眼泪。我们5个人入党后,才让卓玛一直被部队工作组和革委会工作组列为培养对象。后来她被大家选举为贡巴大队村支部书记,我也当了贡巴大队的小队队长。”
 
  老党员贡去乎草又接着非常自豪的说:“我们是村上最早的妇女干部,过去女人们在人前面是没有说话的权利,没想到我们当了村干部后,天天在会上讲话,我们每天带着社员们劳动,一块在食堂吃饭,大家都很高兴过上了这么自由团结的好生活。”
 
  贡巴草原平均海拔3480米,解放前贡巴草原是个“风雪多、草山少、穷人多、牛羊少”的苦地方,因此在当时的甘南草原流传着:“要知道风雪的严寒,去岷山山巅;要知道牧民的苦难,就去贡巴草原”的俗语。
 
  由于要开展叛乱余匪的清剿,驻守贡巴大队的不仅有军区工作队、还有武功队、民兵。当时草原上狼群经常出没,时时伤及社员和牲畜,为保护当地人民和财产安全,碌曲县牧区又专门成立了打狼队。在毛主席发出“还是人民公社好”的倡议后,各级工作队吃住都在人民公社里,干部和军民打成一片、亲如一家。
 
  才让卓玛作为村支部书记,她和驻地各工作组成员的亲密接触交流中,耳濡目染学会了汉语。她虽然不识字,但喜欢接受新事物,在交流中知道了碌曲草原以外的许多事,她还很看重有文化的人,对外面的发展也很关注。
 
  这时大队里来了一位名叫旦木切儿(藏族男子名字)的,刚从西北民族大学毕业回来的高材生,这位高材生又是个藏、汉文双语通。对旦木切的到来,才让卓玛书记高兴地如获珍宝,只让他干村里的文书工作,而且每天给旦木切儿大队里最高的工分。
 
  这样以来,勤奋上进的旦木切儿高兴地把每天报纸上的重要新闻和最新的文件材料,浅显易懂地记在笔记上,讲述给才让卓玛书记听,他成了才让卓玛书记了解认识身处的贡巴草原以外世界的“耳朵和眼睛”。
 
  才让卓玛书记在知道了内蒙、新疆等牧区,推广和发展畜牧业机械化后,社员劳动力大解放,畜牧业连年喜获丰收,还有大队社员日子越过越好的消息,使她的内心泛起阵阵波澜,她想如果在贡巴大队也引进和推广畜牧业机械化,那么社员也会过上那样的好日子......这一想法让她激动不已,又如春芽在她心头生长。1969年,才让卓玛书记参加了第九次全国党代会后,又参观了农业战线红旗村——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参观了天津、西安等地的工厂,对她思想触动很大,更坚定了她的信心和决心。
 
  才让卓玛书记最后拿定主意,一定要在贡巴大队引进和推广畜牧业机械化!说干就干,她问旦木切儿怎样才可以实现这个想法?旦木切儿这时又成了她的“师爷”,告诉她向驻守贡巴大队各级工作队反映情况,还有写成文字材料,向县革委会和郎木寺公社领导反映争取。这个办法很奏效,大家都很重视才让卓玛书记的这一大胆想法。
 
  那时是军管一切的领导体制。甘肃省军区和甘南州军区四处争取畜牧业机械化所需的各种机械设备指标,功夫不负有心人,1970年以后贡巴大队陆续引进和购买了拖拉机、发电机、奶油分漓机、牛羊剪毛机、播种收割机,组织社员学习使用各类机械技术,并克服各种接踵而来的困难和问题,培养出了贡巴使用农牧业机械的“土专家”,使贡巴大队告别了过去“饲草全靠天,割草月牙镰,木桶打酥油,牛驮人背运,跪着织褐子,照明靠油灯”的历史。才让卓玛书记于1964就在甘南州畜牧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给贡巴大队引进新疆细毛羊畜种、优质燕麦籽种、牲畜防疫和草原灭鼠,在贡巴大队推广牲畜改良、牲畜防疫和牲畜饲草料种植。经过实验,燕麦为主的饲草料种植,极大地缓解了贡巴大队的集体牛羊过去“秋肥、冬瘦、春死”的靠天养畜局面,社员们喜出望外。而新疆细毛羊因为不适应贡巴草原高寒严酷的气候,生存率很低,最后只好分别引进毗邻玛曲县的欧拉羊和夏河县的甘加羊,这样一来牛羊良种改良推广,也在贡巴草原取得了品质与繁殖成活率的双丰收。1970年,甘南州革委会认真总结贡巴大队在发展畜牧业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及时推广,在贡巴大队召开全州牧业工作现场会,学贡巴的群众运动在全州各牧区广泛开展起来,这一工作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媒体的关注。
 
  据1973年9月兰州出版社出版的《战斗的贡巴草原》一书记载,贡巴大队从1961年建队到1972年,该队各类牲畜总增2.8倍,1972年全大队共有牲畜2.4万多头,比1961年净增70%;随着贡巴大队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状大,这个大队对国家的贡献也越大,在这期间全队为国家提供了各类牲畜2万多头,平均每人50多头;46多万斤鲜奶,牛羊毛20多万斤,各种皮张1.3万张。还给兄弟社、队支援各类牲畜4000多头。由于公共积累的不断增加,扩大了再生产,社员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有了显著提高,1972年全大队总收入增加到19万元,有公共积累10万余元,平均每个社员收入达到572元。牧民有了自己的住房、有了冬天和夏天的衣服、大队还建了民族学校和卫生所,队队都有托儿所......
 
  以上文字正应了才让卓玛当大队书记时,担任大队会计的西巴所说的:“在推广牲畜改良和畜牧业机械化后,我们贡巴大队成了周边最富裕的大队,县上来了人,县革委会都安排到我们贡巴大队吃住,周边大队的社员穷得过不起日子了,县革委会又把他们迁移到我们大队,我们大队的人口从原来的3个小队增加到了4个小队。”
 
  现年70多岁的西巴(藏族男子名字)是有着48年党龄的老基层干部,他在1982农牧区实行联产承包制后,接过才让卓玛书记手中的“接力棒”,担任贡巴大队村支部书记的。
 
  西巴在访谈中回忆才让卓玛书记时,他古铜色清瘦的脸上,流露着无限的怀念和难忘。他深情地说:“那时候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很高,大家生活贫富差距不大,而且我们每个大队都有缝制鞋和衣服的小组、有年青人为主的放牧组、有挤奶打酥油组、有以老奶奶为主的看管小娃娃的组、有种草收割组、有织褐子缝制帐篷组,大家分工明确,按劳动量给工分,社员们互敬互爱,真像是一家人一样......”他的话把我们引入过去那个牧区集体化生产的年代。
 
  当笔者问道:“咱们藏区过去女人们在家庭还是社会上都没地位,那才让卓玛书记作为一名女支书,她在当时那样落后封闭的时代,她通过哪些方面的工作引起大家对她的敬重和信任的?”
 
  老村干部西巴一听这句话,感慨地说:“才让卓玛书记的所作所为和高尚品行,我们男人们都没有几个能做到的。她每天把队长和各小队的队长都召集到一起,交谈当天的工作任务和存在的困难问题。她办事特别公道正派,对大队和社员的大事小情也很认真负责,有啥事情都和大家商量着解决,办事又很讲原则,从来不欺软怕硬,而且她很有思想和主见,说到办到做到,由不得我们不信服她,她是一位对我们贡巴人很有贡献的好书记!”
 
  我在记录他的这些话时,老村干部西巴又补充说道:“过去我们贡巴大队不仅是周边最富裕的大队,还是这一带社员们最团结的一个大队,由于才让卓玛书记把社员们的思想教育抓得紧,她经常组织召开社员大会,由文书旦木切儿传达上面的文件精神,才让卓玛书记结合上面的政策,在大会上讲社员们那些事情做得对,那些事情做得不对,使社员们说话办事方面的觉悟不断提高,再加上社员们生活好了,贡巴大队风气很好,没有人偷盗的,更没有违法乱纪坐监狱的,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大队都没有批斗和人整人的事,这一切多亏才让卓玛书记群众工作做得好!
 
  是啊,文革十年浩劫,只要出名的人,都在那个年代不同程度的受到迫害,而才让卓玛书记带领社员大搞集体经济建设的时期,正是文革邪风刮得最紧的时候,才让卓玛书记不仅自己能做到保全,还罩护了贡巴大队父老乡亲十年周全,她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老村干部西巴说道,她在大会小会上,首先把自己在旦木切儿那里口口相传学来并熟背于心的毛主席语录,选择性的教社员们学习、背诵,使下派的红卫兵们找不到为难她的理由。还有她给社员们常讲,牧民放下牛羊就没有了饭吃,现在外面的事,今天这样了,明天那样了的,弄得人心里没有数,我们眼前最要紧的事,不能放松对毛主席语录的学习和队里的生产,大家有事商量着办,不要你这样说,我又那样办,大队稳定了,社员才有安稳的日子过。才书记的这些苦口婆心的实话,让我们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别的大队到公社、县上天天搞批斗,天天搞运动,而我们贡巴大队天天抓毛主席语录的学习和生产,大队越来越富了,社员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后面虽然有人想找才书记的麻烦,但社员们心很齐都没有得逞。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更何况贡巴大队当时是那么富裕的,周边心存羡慕忌妒恨的人大有人在。据才让卓玛书记的小儿子才振国(因才让卓玛对振兴国家这个事觉得很在理,就给小儿子取了“振国”这一汉人名字)解释说,不是说找麻烦的人没有得逞,而是另有隐情。
 
  才振国回忆道:“工作组里个别爱表现的人,见到大队里抓不到批斗的人,总觉得自己工作没有成绩,一直给公社和上面的告状,说我妈妈不抓运动,只抓生产,搞的是资产阶级走资派的路子。特别是大队卫生院里有个叫道吉才旦的医生,他有文化,也对搞运动很热爱,他天天给上面写信举报反应我妈妈政治觉悟不高,不抓运动,只抓生产。时间一长,县革委会和公社里的领导商量着要免去我妈妈的书记职位,还要批斗我妈妈,这时大队里的人都为我妈妈捏了一把汗。刚好这件事被军区工作组的张政委、王参谋(才振国说当时大人们都这样叫,具体名字不清楚)两位领导知道了,他们都是从战场上过来的,人很正直,直接给革委会的人说共产党人打天下,就是为了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才书记没有犯啥大的政治错误,就不要撤她的书记了……”当时是武装管理地方的时期,军区领导们这些很有权威的话,保全了才让卓玛书记,也罩护了贡巴大队社员的安稳富裕的幸福生活。
 
  三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才让卓玛书记的事,风光了贡巴草原,也把牧区第一代共产党员的先进英名和形象留给了草原后代。
  老一代的贡巴牧民们说,我们的才让卓玛书记当时在省上和州上都那么有名望的,她完全可以给子女解决工作问题,可她就在各级领导们上门问她,有何要帮忙的事?她都从未提起过。她的5个子女中,只有大女儿有工作,其余3个儿子和1个女儿,都没有工作,特别是二女儿因母亲忙于大队的事,年迈失明的奶奶没人照顾,就一直在家照顾奶奶和弟弟们,连学都没有上。
 
  老村干部西巴回忆说:“我当会计时,才书记一家人和大队里社员们一起劳动挣工分,从不搞特殊。当我们看到她家娃娃们小,又有吃闲饭的老人在家,日子过得很清苦,想给她家多分些酥油等东西,才书记刚一听我们说,就气得说我们大家是大队干部,群众们知道了会怎样看我们?给社员们怎么分,就给我家怎么分,不能让大家戳脊梁骨说队干搞特殊!就这样我们几个队干部,从来不搞特殊,社员们对我们很信任,也很看得起。”
 
  贡巴3队现年64岁的老党员加布绸说:“阿妈才让卓玛书记,把困难社员们的生活照顾得很好,要不是她我有病的母亲都活不到今天。”原来加布绸和有病的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着,而因他年龄小,再加上他母亲体弱多病,挣不了多少工分,有时家里穷得都揭不开锅,才让卓玛书记就经常在召开的大小队干会议上,商量着给困难户,多分一些吃的穿的和用的。为此,加布绸颇受教育地说:“阿妈才让卓玛书记,让我们从小就知道党员和队干是为大家办事的,更是把弱势人员当家人一样照顾的人!”
 
  当笔者一行,向老党员加布绸问:“才让卓玛书记还有什么让您很受教育的事?”健谈的他很激动地说,那可多了。他给我们绘声绘色地描述道,六六年我们民族小学的老师们生活很困难,有的都饿着上不动课,阿妈才让卓玛书记知道情况后,让大队上给老师们多分些牛羊肉和酥油,还说人家是给咱们的娃娃们教书的,咱们娃娃们以后再不会像我们一样是睁眼瞎了,我们一定不能亏待老师们!于是,老师们都想到贡巴大队教书。那时社员们都在牧场放牧生活,冬季牧场在大队周边,可是夏季牧场都比较分散,阿妈才让卓玛书记又为了不影响牧业生产和娃娃们的学习,夏天给学校老师们每人备了一匹马,在小队长的带领下让他们骑上马,带上行李和锅灶到4个小队的牧场上,搭建帐篷组织4个小队的娃娃们在那里上课。
 
  通过以上这些访谈,还有至今健在的在贡巴当过老师的人们回忆,笔者一行知道了,才让卓玛书记时让老师们骑上马,带上行李和锅灶到牧场,搭建帐篷组织娃娃们学习,这些举措是碌曲草原最早的帐篷学校和马背学校的雏形,这一典范为碌曲以后的“普初和扫盲”,开设了帐篷学校和马背学校的先例!老一代的贡巴大队牧民子女多干部的原因,也离不开才让卓玛书记尊师重教的蒙阴和播下的福祉。
 
  老党员加布绸(藏族男子名字)在访谈中说,才让卓玛书记给他留下最让他难忘的事是,他在假期里给大队里放马。而大队给放马员备的是跑不动的老马,可是给放牛羊的娃们备的是好马,这样一来,小伙伴们骑上马驰骋比赛时,放马员的马都比不过放牛羊放牧员的马,几个放马员一直心里不舒服,有时天气变了,放马员们赶马回家时,因老马跑不快,弄得他们连人到马都成了“落汤鸡”。有天年幼的加布绸见到才让卓玛书记,向她反应了放马员的这一小小诉求。当时他也没想到这个愿望很快就解决了,他的阿妈还骂他小孩子太多事了,从这件事,让他认识到阿妈才让卓玛书记,更是一位把大小社员们的事情放在心上的好人。
 
  最有趣的事,加布绸在回忆他上学时的快乐时光时,还唱起了贡巴民族小学的李老师,自编自唱的《牧业贡巴机械化》和《贡巴有个好书记才让卓玛》的歌,加布绸说这两首歌还配了舞蹈,是我们贡巴民族小学的学生们,在给来贡巴学习的外面的人文艺演出时,一直以来的保留节目。加布绸在无比的怀念中,在唱毕《牧业贡巴机械化》后,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说阿妈才让卓玛书记是他这一生最敬重的人!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患难更见证人性的本真。对已年近耄耋之年的华尔旦和加毛(藏族女子名字)夫妇来说,才让卓玛书记是他们的大恩人。性格耿直的华尔旦老人谈起文革,就气不打一处来,他说自己以前是尕海公社的一名干部,文革时被人诬陷说,他偷了公社里的东西,就在文革中受到全公社人的批斗,工作也没有了,他没处去只好回到了老家贡巴大队。当时,大队里的好多人害怕他这位犯罪的批斗分子,会给大队带来麻烦,怂恿才让卓玛书记不让他回家。但是,才让卓玛书记没有这样做,她给这些社员们说,我们藏族人连素不相识的流浪乞丐都收容着呢,难道要把落难、从小一块长大的人赶出家门吗?大家都不说话了,才让卓玛书记向公社领导和大队里的社员们保证,好好教育华尔旦,让他参加劳动改造,保证他以后再不犯错,就这样华尔旦在人们异样的眼光中,进了家门,成了贡巴大队的一名社员。他的妻子是在尕海公社当妇干的加毛,忍受不了丈夫在含冤批斗又没有了工作后,公社同事们的笑话和排挤,写了辞职信回到贡巴大队,过起了牧区社员的生活。才让卓玛书记不仅顶着各方面压力,接纳了华尔旦一家人,还在组织大小队干商议后让有文化的加毛担任了村里的妇女主任,后来由于加毛工作能力强,又让她担任了小队的队长。华尔旦和加毛夫妇在谈到才让卓玛书记时,感激地说,她是我们一家人的大恩人,没有才让卓玛书记就没有我们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才让卓玛书记于2020年1月14日逝世,享年87岁。她没有给子女留下物质财富,却给子女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她的小儿子才振国告诉笔者,一次他到州上开会,主席台上的一位大领导在会后,走到他面前告诉自己曾经是他母亲被提拔成县革委会副主任时的通讯员,还说他母亲是他这一辈子见过的最不看重名利的一个人。原来1969年4月,才让卓玛当选第九次全国党代会代表赴北京参加大会后,她的事迹广为传播,她的名气越来越大,于是,她被甘肃省革委会破格提拔成碌曲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才让卓玛书记在县革命委员会上了几天班后,却来了个让人们意想不到的事,她拒绝县革命委员会领导和同事们再三挽留,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县上优越舒适的领导生活,回到贡巴大队继续当起了村支书,对大家的婉惜,她说:“我一个不识字的人,坐办公室给国家和社员们办不了任何事,而在贡巴大队我可以给国家和社员们,干很多自己想办的事,我的根在贡巴,我的工作在贡巴!”
 
  才让卓玛书记不仅在做官方面淡泊名利,还对她到北京参加第九次全国党代会的事,也是三缄其口。就连她的秘书旦木切儿到会计西巴都说才让卓玛书记没有给她们说过此事。于是,大家只知道,才让卓玛书记从北京回来,向全县人民和前来到贡巴参观学习人们,把这次大会精神,用藏语进行了宣讲,而且宣讲场面掌声雷动很是热闹的事,却都不知道她是否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还有到北京去过几次?于是,碌曲草原上盛传才让卓玛书记到北京去过两次都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还亲切地和她握了手.....各种版本的这方面故事应运而生。但据才振国介绍,她母亲在生平只去过北京一次,就是参加第九次全国党代会,这次大会上她近距离的见到了毛主席,那是毛主席到甘肃省代表团时和省委领导握手的时候。回想过来,那句“低到尘埃里的人,却让人敬到心坎上”的诗句,真是对才让卓玛书记言行低调内敛的最好褒奖。
 
  才振国在访谈中,回忆说他母亲当大队书记时,天天忙队里的事,很少白天在家,至到晚上才回家。就是这样还是不得安宁,经常有社员和干部找她,有时忙得家里连饭都顾不上吃。当谈到他母亲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时,才振国说她母亲从来不让他们几个子女搞特殊,领东西干啥都让排队。过去马是大队干部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最让他受不了的是,小伙伴们都笑话他妈妈骑的马太难看了,大队长和4个小队长,每人都有3至4匹马出门时任意选着骑,而她妈妈骑的只有那一匹难看的灰马,我们都劝妈妈把马匹换一下,可她说我有骑的马就行了,管它好看还是难看呢。还说她母亲一生勤俭,1969年赴北京参加第九次全国党代会时,连一件像样的藏服都没有,就找了其中稍微新一点的准备穿着去,刚好甘南州军区高政委过来派车送行,一看她的着装说:“你穿得太破旧了,影响咱们甘肃代表的形象”,就派通讯员赶紧买了一套藏服和靴子,让他妈妈换着穿上了去。他母亲从北京回到家后,就把这一套藏服和靴子收拾干净、叠整洁,让人还给高政委,结果带衣服的人说,高政委硬不收藏服和靴子,说拿回去让才让卓玛书记留个纪念去。就这样至到他母亲去世,还保存着这一套藏服。
 
  四

 
  才让卓玛书记生前在笔者一行的多次采访中,仅留下了:“那些事是一名党员和村干部应该干的”简单而朴实的话语。可笔者一行在才让卓玛书记逝世两年之后的事迹搜集整理时,收获到的是一名共产党员为民办事的一桩桩先公后已、公而忘私的感人故事;一个个无限怀念和感恩她的人们有口皆碑;一连连在她的为民精神传导下贡巴大队成长起来的好支书(其中,党支部书记东尕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党支部书记东知才让被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一幕幕敢叫草原换新天的共产党人的顽强拼搏的家国情怀!
 
  如今,郎木寺镇贡巴大队与全国其它农牧村一样,都于2020年顺利脱贫,广大牧民在小康社会建设的新时代,生产生活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实现了才让卓玛书记怀揣一颗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生前给儿子起汉人名字“振国”的殷切期望。
 
  才让卓玛书记,碌曲草原人民将永远怀念您!您是人民的好支书,是草原儿女生生世世的骄傲,更是全国人民心中永远的先进共产党员丰碑!
(王莉芳)
   编辑:晓东
 
马廷礼在甘南州调研时强调 确保民族地区持续和谐稳定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营造良好氛围
马廷礼在甘南州调研时强调 ...
甘南军分区:聚焦民兵训练转型 锻造新型后备劲旅
甘南军分区:聚焦民兵训练转...
 
 甘南要闻
· 关于甘肃省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作风纪律监督举报方式...
· 甘肃省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甘南州督察公告
· 农业农村部调研组到临潭卓尼调研农村人居环境、村庄清洁...
· 继往开来的世纪伟业——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
· 甘南州“六个到位”构建不想不敢不能违反“三个规定”机...
· 预告 | 第四届“书香甘南”读书分享会将在合作市举办
· 2021年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日程安排
· 促振兴 破瓶颈||舟曲县政府全力以赴为民办实事
· 蝶翼飞舞花自香 ——冶力关大景区游人如织
· 甘南州政务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6月榜单揭晓!
· 蝶翼飞舞花自香 —— 冶力关大景区游人如织
· 全国村庄清洁行动现场会在甘南召开 王正谱出席并讲话 ...
 
阅读排行
【百年党史 甘南记忆】深明大义的红色土司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红军到临潭是战斗...
【学党史·讲故事】甘南临时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专访俞成辉:让甘南红色历史文化流传
玛曲藏族民间弹唱,让您闭着眼睛也能享受到草...
甘南籍红军将领郭如岳(上)
陈克仁:宋代甘肃铁城觅踪
甘南,红军长征否极泰来的一块宝地
“红色土司”后人杨健揭秘“爷爷留给我的精神...
甘南,蝶变之路 || 【甘南人物】——杨积庆...
市县新闻联播
· 促振兴 破瓶颈||舟曲县政府全力以赴为民办实事
· 【五无甘南 绿色玛曲】王永祯一行前往河曲马...
· 玛曲县人民医院召开庆祝建党100周年表彰大会
· 碌曲县召开尕海镇重点工作汇报会
· 碌曲县公安局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
· 石华雄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学...
· 舟曲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县乡人大工作安排部...
· 全国村庄清洁行动现场会观摩团在合作市观摩
甘南图库
  • 丰收的喜悦
    丰收的喜悦
  • 《高原下的橘黄色》
    《高原下的橘黄色》
  • 《阿佳卓玛》
    《阿佳卓玛》
  • 《收获丰收》
    《收获丰收》
  • 招商信息专区
    · 中咨公司专家组赴我州八县市开展专题调研
    · 玛曲县首曲康养家园建设项目在合作奠...
    · 游泳馆、滑冰馆、商业馆……全配齐,...
    · 『招商』黑力宁巴民俗村招商全面启动!
    · 合作市与北京山海文旅集团有限公司签...
    · 合作市鹿瑞玛休闲旅游体验区建设项目

    Copyright © www.gannancn.cn 2012-2015 中国甘南网
    投稿邮箱:新闻 zggnwxw@163.com 文化 zggnwwh@163.com
    主管:中共甘南州委宣传部 主办:中共甘南州委外宣办 甘南州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技术支持:浡然网络